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惠州市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执法资格管理规定

时间:2024-07-23 01:57:3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04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惠州市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执法资格管理规定

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惠州市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执法资格管理规定》的通知

惠府办〔2011〕3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惠州市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执法资格管理规定》业经十届153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六月一日


惠州市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执法资格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执法资格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广东省〈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是指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的岗前培训和在岗考核、执法资格认证或取消、执法证件暂扣或注销等监督管理活动。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证,是指广东省人民政府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法定行政执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依法受委托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执法部门或者单位”)所属行政执法人员。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执法资格管理工作,日常工作由其法制工作机构负责。
  行政执法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做好本单位、本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执法资格管理,日常工作由其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负责。
  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协助同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做好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受委托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岗前综合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和在岗培训考核工作。
  第五条 各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确定专人负责本地区、本单位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执法资格和执法证件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行政执法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执法时,应当主动出示广东省人民政府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件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执法证件。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和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第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属于本单位或受委托组织的在编在职人员;
  (二)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部门的业务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
  (四)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第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认证,实行培训考试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接受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执法资格,作为申领行政执法证件的依据。
  第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综合法律知识,包括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广东省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等;
  (二)专业知识,包括本部门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业务知识。
  第十条 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组织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受委托组织未取得执法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本级或上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组织的综合法律知识培训。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对在岗行政执法人员要定期组织依法行政知识培训或者执法考核。在岗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按照规定参加培训或者执法考核不合格的,应当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持有行政执法证的,应报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批准注销并收回其证件。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证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统一制发,作为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的身份证明。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证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证,由行政执法人员所在单位(受委托执法的,由委托单位)统一申领。行政执法部门应向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交《广东省行政执法证管理系统》开户申请,经批准开通网上用户后,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网站登陆《广东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系统》办理办证业务。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部门开通网上用户,需提交下列资料:
  (一)开通用户申请表;
  (二)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受委托组织的三定方案和执法依据;
  (三)委托执法的,应提供行政执法委托书。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部门申领行政执法证,除网上报送申请信息外,还需提交下列纸质材料:
  (一)关于申领广东省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的函;
  (二)人员明细表;
  (三)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合格证件(限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查无记录的)。
  第十六条 对行政执法部门的办证申请材料,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审核完毕并提交上一级法制工作机构。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妥善保管执法证件,如有遗失,由其所在单位及时登报声明作废后,按规定重新办理。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调离原工作岗位时,其所在单位应当在网上注销并收回其证件,交同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逐级上交发证机关。行政执法人员调离原单位,需要换证的,由所在新单位按规定重新申领。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证实行定期审核换证制度。行政执法人员所在单位应按要求将执法证件报送审核换证,逾期未审核换发的行政执法证自行失效,所在单位应负责收回其证件。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相关程序报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更换行政执法证后收回旧证:
  (一)行政执法人员所在单位的执法职能调整,需要更改执法类别的;
  (二)执法岗位变动,需更改执法区域或执法类别的;
  (三)依职权执法、依授权执法或受委托执法等执法性质发生变化的;
  (四)行政执法人员的单位名称、职务有变动的;
  (五)其他需要更换行政执法证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单位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可暂扣其行政执法证件:
  (一)不依法履行职责,玩忽职守的;
  (二)滥用职权,越权执法,徇私舞弊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将行政执法证件交给其他人使用的;
  (五)持未经审核或未能通过审核的行政执法证件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按照相关程序报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批准注销并收回证件:
  (一)所在单位已不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
  (二)已退休或逾退休年龄的;
  (三)已调离执法单位或执法岗位的;
  (四)在本单位年度考评不称职的;
  (五)擅自涂改、转借执法证件的;
  (六)存在本规定第二十一条所规定的五种情形,情节严重的;
  (七)其他应当收回执法证件的情形。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部门违反本规定的,视情节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资格等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规定的,视情节给予责令书面检查、批评教育、取消年度评比先进资格、暂扣行政执法证件、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行政执法资格等处理;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1年6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湖北省邮电通信管理条例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湖北省邮电通信管理条例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1月19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邮电通信设施安全和通信畅通,保护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发展邮电通信事业,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省邮电管理局是全省邮电通信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全省通信实行行业管理。
地、市、州、县(含县级市、省辖市的区,下同)邮电局(含邮政局、电信局,下同)经省邮电管理局授权,并在上一级邮电行政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行署)领导下,主管本辖区内的邮电通信工作,在本辖区内履行通信行业管理职能。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重视邮电通信工作,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鼓励和扶持邮电通信事业优先发展。
邮电部门应遵循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宗旨,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电通信服务。

第二章 邮电通信规划与建设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邮电通信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必须包含邮电通信专业规划和建设计划。
乡镇集体所有的通信建设,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邮电部门应在业务上予以帮助,并做好具体工作。
第五条 新建或扩建车站、机场、大型工矿企业、城市工业区、住宅区,以及规划发展新的郊区、卫星城镇或对旧城进行成片改造,应当建设与之配套的邮电服务场所和邮电设施,所需经费列入基本建设计划,资金来源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条 新建大楼(包括住宅),应根据邮电通信需要并按规定标准预设电话管线,在地面层设信报收发间、信报箱或信报箱群。现有居民楼未安装信报箱的,由居民楼的产权人或者管理者负责按标准逐步安装。
前款设施由邮电部门设置或安装的,有关单位应承担所需费用。
预设电话管线和信报箱的设计施工标准,由省城乡建设部门会同省邮电管理部门制订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新建或改建道路、铁路和大型桥梁、隧道及其他建筑物时,应根据规划设计并按设计标准建设电信管道或预留电信线路位置。资金来源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 城市建设中邮电通信设施的规划、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当地邮电部门应当参加。
第九条 通信管线需经过桥梁、隧道、人防工程、水利工程等建筑物和横跨航道以及需使用公路用地时,应当征得有关部门同意。通信管线如不影响原有建筑物的使用和不改变其结构的,不另支付费用。有关部门需要对附设通信线路的建筑物进行检修时,邮电部门应予配合。
第十条 邮电部门设置电杆或埋设电缆,应当合理规划、节约用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设置电杆,所需的土地无偿使用;但使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被损毁的,应按规定补偿。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阻拦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的邮电通信建设工程的施工。
第十二条 邮电部门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在方便群众的地方设置邮亭、报刊亭、公用电话亭、邮筒、信箱、电缆交接箱或者进行流动服务,城建部门应当做好有关设施的规划工作,公安、交通、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当提供方便。
第十三条 邮电部门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征收的用于邮电建设的开发基金等,必须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章 通信行业管理
第十四条 公用和专用通信网的建设必须统筹规划,提倡并鼓励联合建设。单位需要建立专用通信网,凡邮电部门能提供电路的,应采取租用方式;邮电部门不能提供租用电路的,除军队及铁路、防汛、电力、航运等有特殊要求的部门外,应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与邮电部门联合建设

第十五条 各单位的专用通信网,只限于内部使用,不得对外营业、出租或转让。
在公用通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地区,经省邮电管理部门审查同意,专用通信网可临时经营部分公众业务,但必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第十六条 进入公用通信网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并报经县以上邮电部门批准。
新装或改装进入公用通信网的用户交换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进网标准,并按规定的标准配足中继线。用户不得自行利用已有的电话中继线,将用户交换机与公用通信网沟通。擅自进入公用通信网拒不改正的,邮电部门可以停止其使用公用电话业务。
第十七条 单位申请新建、扩建、改建无线专用通信网(包括跨县以上行政区域的短波、超短波、微波网路及需要进入公用网的地区性无线通信网),在报送无线电管理部门审批之前,应先经邮电部门归口会审。
第十八条 下列邮电业务由邮电部门统一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未经邮电部门委托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不得经营:
(一)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
(二)机要文件和机要刊物的寄递;
(三)邮票的出售、集邮品的制作和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明信片的印制;
(四)公用通信网中的市内电话、长途电话、会议电话、电报、无线移动通信、无线寻呼、电召、数据传输、图文传真业务;
(五)公用电话号码簿、邮政编码簿的编印发行;
(六)磁卡电话的磁卡印制、发行和销售;
(七)国家规定由邮电部门统一经营的其他邮电业务。
受委托办理邮电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应严格执行统一的邮电业务规章制度和资费收取标准,接受邮电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四章 邮电通信社会保障
第十九条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单位,负有载运邮件的责任。邮电部门委托运输单位运送邮件,应与其签订运邮协议。受委托运送邮件的运输单位应接收和发运邮件,并保证邮件安全。
邮件在运输单位保管或运输途中,发生损毁、丢失短少、水湿、污损的,除因不可抗力原因外,有关运输单位应按照运邮协议负责赔偿。
第二十条 较大的车站、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应设有办理公众邮电业务的场所,并为邮电部门提供装卸、转运邮件的固定作业场所和通道,允许邮政工作人员及转运车辆提前进入现场,做好装卸邮件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一条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非法拦截、扣留、搭乘邮电通信车辆和非法检查、扣留在运输、传递过程中的邮件;不得阻碍邮电工作人员执行公务。
县以上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检察机关,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必须对通信内容进行检查或对邮件、电报予以扣押时,由上述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县以上邮电部门出具检查通知书,邮电部门必须负责捡出。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检查、扣押邮件。
第二十二条 带有邮电专用标志的车船和工作人员,在执行邮件运输、投递任务和抢修通信设施时,有关港(渡)口、道路检查站应优先放行;经公安机关核准,允许其在城镇禁行路线和禁止停车地段通行或停车;途中发生交通违章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记录后放行,待其完成运递任
务后,由违章人员主动到有关部门接受处理。
第二十三条 邮电部门依照国家规定发展邮政储蓄业务,并接受人民银行在金融业务上的指导;有关开户银行应当及时如数支付邮政储蓄、汇兑业务所需要的款项,以保证邮电部门向用户兑付。
第二十四条 电力、石油等部门应将邮电通信生产部门列为重要用户,为保证邮电通信畅通供应必需的生产用电用油。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公用邮电通信业务,必须按规定缴纳邮电资费。逾期拒不缴纳的,邮电部门可以停止其使用邮电记帐业务。
第二十六条 凡新建、搬迁的单位和居民住宅,由该单位或居民住宅的主管部门向所在地邮电部门办理邮件投递登记手续。对具备通邮条件的,邮电部门应及时办理,至迟从登记之日起九十日内通邮。
第二十七条 单位收发人员对邮件负有保护和及时传送的责任。禁止私拆、隐匿、毁弃邮件。对在本单位无法投递的邮件,收发人员应及时退还邮电部门处理。

第五章 邮电通信设施保护
第二十八条 邮电通信设施受法律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邮电通信设施安全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开展保护邮电通信设施的安全教育,组织有关单位的治安保卫组织和民兵组织保护通信设施。
邮电通信设施遭受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件破坏、威胁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协助邮电部门保护和抢修。
第二十九条 禁止下列影响、危及邮电通信设施安全的行为:
(一)向信筒(箱)、公用电话亭、信报箱等邮电通信设施内投掷杂物,或在这些设施上张贴广告、宣传品、启事及各种印刷品等;
(二)在危及通信线路安全的范围内点火烧荒、爆破、堆放易燃易爆品;
(三)在距电杆、拉线五米内挖砂、取土,在架空线路两侧各两米,天线区域周围两米内地面上建房搭棚;
(四)在埋有地下电缆的地面上及其两侧各一米内建房搭棚,在埋有地下电缆的地面上及其两侧各三米内挖砂、取土、挖沟、掘井、钻井或设置厕所、粪池、沼气池、牲畜圈等可能腐蚀电缆的建筑,在市区内地下通信管线两侧各零点七五米、市区外地下通信管线两侧各二米范围内栽植
树木;
(五)在埋有地下通信管线的地面上进行钻探、堆放笨重物品、垃圾、矿渣或者倾倒腐蚀性物质;
(六)在设有水底通信管线标志的水域内抛锚、拖锚、挖沙及进行其他危及水底通信管线安全的作业;
(七)在电杆、拉线、天线馈线杆塔、支架及其他附属设施上拴牲畜和搭挂广播、电力等非邮电通信线;
(八)擅自移动、拆除或损毁邮电通信设施;
(九)其他危及邮电通信设施安全的行为。
先于邮电通信线路建设的建筑、设施,不符合前款第(三)项或第(四)项规定应当拆迁的,邮电部门应按规定支付拆迁费用。
第三十条 因建筑施工、修筑道路、兴修水利、农田建设、植树造林、采伐树木、运输超高超大物件、架设线路、敷设地下管道(管线)和进行水下作业、排放腐蚀性废气、废液、废渣等,需要拆迁通信设施或改变通信方式,或者有可能危及通信线路安全时,必须事先征得邮电部门同
意,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方可作业。
拆迁通信设施或改变通信方式需要的费用,由提出迁改的单位或个人负责;采取防护措施所需费用,由实施可能危及通信线路安全的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三十一条 邮电部门对地下、水底通信管线等隐蔽的通信设施和无线电杆塔等高空通信设施,应当按规定设置标志。
第三十二条 邮电部门建设微波通信设施,应当向所在地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备案,说明微波传输方向保护区域范围、标准和要求。
在微波传输方向保护区域范围内新建建筑物,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应根据邮电部门提出的备案说明进行审批;新建的建筑物不得影响微波传输。
第三十三条 对危及通信线路安全的树木,凡需要修剪枝叶的,由邮电部门通知树木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在三日内修剪,逾期不修剪的,邮电部门可以自行修剪。需要伐除的,由邮电部门与树木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协商,并依法办理采伐手续后伐除。
修剪树木枝叶,不给予经济补偿;采伐树木应按规定补偿经济损失。
第三十四条 输电线路需要与邮电通信线路交越时,应保持规定的空间距离,确保邮电通信线路的安全。
现有的输电线路与邮电通信线路交越未达到规定的空间距离的,邮电部门与有关电力主管部门应共同协商,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达到规定标准。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按照谁后建设谁承担,同时建设共同承担的原则处理。
第三十五条 除经公安、工商部门批准登记可以收购废旧通信器材的收购单位外,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收购电线、电缆等通信器材。单位或个人出售废旧通信设备和器材,必须持单位证明;无证明的,收购单位不得收购。
废品收购单位和个人在收购废旧物资中,发现盗卖或者变卖通信设备和器材的可疑线索时,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者邮电部门。

第六章 邮电通信服务与社会监督
第三十六条 邮电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邮电部门应当加强对邮电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
第三十七条 邮电局(所)应当公开营业时间、投递频次和经办业务范围、资费标准,并根据方便群众的需要,适当调整营业时间。
邮政信箱(筒)上,应当标明开启的频次和时间。
邮电部门应按照规定的时限投交邮件、电报。
第三十八条 邮电部门应当受理用户安装、迁移或拆除电话的申请,并按照规定的业务程序办理,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办理的,至迟在十五日内答复用户。
第三十九条 邮电部门应当定期维修邮电通信设施,及时排除故障,保持设施完好,保障邮电通信畅通。
邮电部门在接到用户故障申告后,应当立即查修,并答复用户。
第四十条 禁止邮电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
(一)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和窃听电话;
(二)故意延误邮件、电报的传递时间;
(三)擅自中止对用户的邮电通信服务;
(四)拒绝办理依法应当办理的邮电业务;
(五)擅自改变邮电业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收费项目;
(六)强迫用户使用高资费邮电业务;
(七)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第四十一条 邮电部门应采取设置用户监督电话、监督信箱、接受用户来访等方式,受理举报或投诉,接受对邮电通信质量和服务工作的监督。对举报、投诉的处理结果,应从收到举报、投诉之日起的三个月内答复举报人和投诉人。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二条 对发展邮电通信事业,保护邮电通信设施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邮电部门给予奖励。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致使邮电通信建设工程不能按计划完工和造成经济损失的,邮电部门有权要求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赔偿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可申请当地人民政府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及其行政领导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由邮电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职权分工,给予下列处罚:责令其停止经营,没收非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额一至二倍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其停止侵害行为、采取补救措施;造成邮政设施损毁或通信线路损坏、中断通信的,应责令其承担修复线路的费用并赔偿经济损失。
第四十六条 邮电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对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于邮电部门的责任造成给据邮件丢失、损毁、内件短少或邮政储蓄存款、兑款被冒领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赔偿;由于邮电部门的责任造成电报稽延或者发生错误以致失效的,邮电部门负责退还所收电报资费,向用户道歉,并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七条 破坏邮电通信设施,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妨害邮电通信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邮电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2年1月19日
  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深入,作为审判权运行机制重要内容的案件流程管理,越来越受到人民法院重视,探索热潮普遍高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颇丰,对规范审判管理确实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现行案件流程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职能分散、权责不清、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信息孤立化等,制约了审判工作开展,客观上需要对案件流程管理工作进行全面优化,建立健全程序规范、分工协作、责权分明、操作灵活、公开透明、高质高效、细化精化的案件流程管理新机制,保证从立案、审判、执行、信访等各个环节实现有效监控。本文以丰城市法院为样本,反映基层法院案件流程工作管理之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为基层法院建立理想的案件流程管理模式提供帮助。


一、现 状

长期以来,丰城法院紧密围绕着“立案——审理——执行——信访”这条主线,积极开展案件流程管理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该项工作仍处于“人管”阶段,高科技“数控”管理尚刚起步,管理手段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该院参与案件流程管理的部门共有6个:即立案庭、业务庭(包括审判和执行)、案件回访办、案件质量办、作风纪律督查办和行政管理办。根据职能定位,笔者将其在案件流程管理中的职能分工简列如下:

(一)立案庭:

审查案件、诉前保全、立案登记、分发案件和排期开庭。

(二)业务庭:

1、审判庭——(1)庭长签收案件;(2)承办法官接收案件;(3)送达受案、应诉相关法律文书;(4)诉讼保全;(5)开庭审理;(6)判决案件合议;(7)新型、疑难、复杂等案件提交审委会讨论;(8)制作裁判(调解)文书;(9)判决案件宣判;(10)送达裁判(调解)文书;(11)无执行内容的案件直接归档,有执行内容的案件交由立案庭执行立案。

2、执行庭——(1)执行庭长签收案件;(2)执行人员接收案件;(3)执行人员制作、送达执行文书;(4)强制执行措施采取;(5)执行标的款交付;(6)中止、终结执行裁定适用;(7)案件归档。

(三)案件回访办:(1)对民商事、行政判决案件以及已执结案件当事人进行100%回访;(2)对部分刑事案件被告人、部分调解案件被告以及易人易庭、矛盾易激化案件当事人进行回访;(3)对回访结果分流处理。

(四)审判作风纪律督查办:查处违纪违规。

(五)案件质量办:案件质量检查、通报,案件质量评估,审判流程管理,审、执工作绩效考评。

(六)行政管理办:法律文书签章。

如果把上列不同职能部门视为案件流程管理的“节”,则这些部门内细化的不同职责就是案件流程管理的“点”,“节”与“点”的相互融合,构建了该院案件流程管理模式。


二、问 题

(一)职权分散:流程管理综合效能差

从立案庭等6个部门的职能分工看,他们在不同的“节”上履行着各自职能并参与到案件流程管理之中去,也是说他们都成了不同“节”上的流程管理主体,在“管什么?”、“怎样管?”等问题上享有自由空间,受其他部门干预不多,存在管理职权高度分散化问题,不利提高流程管理整体效能。以立案庭为例,民诉法规定,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但对审查期限没有作出规定。于是,对案件是立即审查还是择日审查?是当即立案还是滞后立案?立案庭可以选择且这种选择不违反法律规定,但站在人民法院管理角度而言,尚存在效能高低之别,当即审查或立案效能则高,拖延审查或立案效能则低,未将流程管理部门本身的工作效能纳入流程管理之中,从而导致审判效率降低。再以审判业务庭为例,法官签收案件后,在送达、审理、裁判、上诉等环节在案件处理上同样有着足够时空,压不压缩或者压缩多少时空,与法官个体行为如责任感、效率观等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从而在案件审理时长上左右个案效能。同时,在其他参与案件流程管理职能部门中,或多或少也存在类似情形。案件流程管理效能之高低,是不同职能部门效能的有机之和,或正正相长,或正负相抵,或负负叠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积极作为。

(二)手段落后:流程管理科技含量低

该院智能化管理工作进展缓慢,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多,主要体现在院内局域网的建设上,通过该网可以共享本院的内部管理制度、裁判文书等。依照该院对下属部门的职能定位,案件流程管理工作归口于案件质量办,由其通过本院局域网络对全院案件的审理或执行进程实行动态监督。目前,由于受到某些因素制约,该院的局域网暂未嵌入案件流程管理软件,数控功能尚未开启,相关工作仍然处于人管状态,缺乏数控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规范性,不利于案件流程科学管理。

(三)内容简单:流程管理覆盖节点少

当前,该院案件流程管理工作的10项主要内容是:1、排期开庭;2、业务部门按月填报案件数据;3、承担案件流程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定期向绩效考核组织提供考核数据;4、庭审观摩;5、案件质量评查;6、合庭成员合议案件制;7、按月通报临近审(执)限案件和超审(执)限案件;8、撰写案件运行态势分析报告;9、回访案件当事人;10、年终绩效考核。其负面表现形式:一是管理层次肤浅。当前该院开展的各项流程管理,多属于表层式的基础性工作,缺乏广度与深度,在节点管理上浅尝辄止;二是管理过程失衡。重视事后管理,忽视事中监督与事前预防,让流程管理过程几乎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三是管理手段单一。热衷于传统管理观念,对新的管理理念接受能力差,表现在过度重视人管在流程管理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数控的独特功能,遏制了管理水平提高;四是管理成本忽视。对流程管理中的人、财、物投入从不计算成本,造成国家司法资源不必要的的浪费;五是管理内容封闭。与外地法院开展经验交流不多,对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少、解决少和创新更少。

(四)监督乏力:流程管理显现问题多

监督在案件流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大流程管理角度出发,监督的范围具有广泛性,监督的内容具有丰富性,监督的层次具有深刻性,监督的手段具有多样性,要求在审判实践中不仅要对案件的立案、审理、执行等过程进行监督,也要对法官的服务态度、着装仪表、廉洁司法、举止言行等职业行为规范进行监督;不仅要重视制度的管理作用,也要重视监督的管理作用;不仅要强化内部职能部门的监督,也要重视社会群众的监督。从该院的监督管理现状看,总体存在监督范围过窄、监督内容不全、监督层次肤浅和监督手段单一的问题,譬如重视对“案”的监督,忽视对“人”的监管;重视案件的事后评查,忽视事前预防、事中查漏补缺;强调人脑的监督管理作用,忽视电脑的辅助监督功能;把审判监督等同于案件质量评查和通报等。监督不力问题反映在案件流程管理上的主要表现:一是审判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制度与监督形成不正常的“两张皮”,制度功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二是正、负效能并存,相互折抵,影响流程管理整体效能提高;三是审判质量得不到提高,案件上诉率、改判率、发回重审率始终处于高位运行,审结率、调解率、执结率、执行和解率始终处在低位徘徊;四是法官违背行为规范、违反法定程序、违犯审判纪情的情形,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既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损坏人民法院的公众形象;五是信访案件增多,或上访,或群访,或闹访,或缠访,为社会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对策

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化是指对案件、组织、人员及其他有利司法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运用,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管理效能。从程序视角度看,参与流程管理的案件包括诉前调解、一审终审、普通、简易、特别、审判监督、督促、公示催告以及执行等基层法院可能涉及的相关程序的所有案件,让每一个案件都纳入到流程管理之中;参与流程管理的组织包括立案庭、业务庭、合议庭、专业型法官小组、案质办、回访办、纪检监察、审判委员会等部门或机构;参与流程管理的人员包括院主管业务的院领导、法官、执行员、书记员、法警、人民陪审员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司法监督员等。案件流程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机“拼凑”或“组构”,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灵活、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审判工作效能整体最大化。